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地址:13877038054
手机: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邮箱:admin@youweb.com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博鱼体育 > 新闻资讯

中博鱼体育文百科文化平台

发布时间:2023-05-22 10:41:54 点击量:

  博鱼体育(Chinese gardens),中国建筑艺术的一项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园林中的重要典型。它以自然为蓝本,摄取自然美的精华,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养的人的审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组织丰富的观赏画面。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创造出叠山理水的特殊技艺,无论土山石山,或山水相连,都能使诗情画意更加深浓,趣味隽永。

  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狩猎、游憩的境域。

  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早在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这已开山水园的先河。十六国时期,后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

  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到了东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

  南朝地处江南,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开拓元圃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湘东王(梁元帝萧绎未登位前封号)造湘东苑,穿池构山,跨水有阁、斋、屋。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蜿蜒潜行二百余步。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这个时期的园林穿池构山而有山有水,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设园林建筑。在北朝,北魏官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这个时期对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如北魏官吏茹皓营华林园,“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从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时期园林形式和内容的转变。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结合山水,点缀成景。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

  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原有宅园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博鱼体育。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营建。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步成为风景游览的胜地。此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地逐渐地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这样,自然风景中就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京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400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士庶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从中晚唐到宋,士大夫们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葺园地,在近郊置别业,蔚为风气。唐长安、洛阳和宋开封都建有大量第宅园池。宋代洛阳的第宅园池多半就隋唐之旧。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宅园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为写意山水园。

  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宋徽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岳。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博鱼体育,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紫禁城御花园、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苑。

  这些宫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圆明园),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庄、颐和园)。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这些宫苑中仍可明显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清乾隆以后,宫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为增加。

  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并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会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流派风格,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宝贵遗产。大型宫苑多采用集锦的方式,集全国名园之大成。承德避暑山庄的“芝径云堤”(图1),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自镇江,万树园模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多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这种集锦式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传统。这时期的宫苑还吸收了蒙古、藏、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群、承德外八庙等。清代中国同国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筑艺术传入中国,首先在宫苑中被采用。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就是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以及石雕、喷泉、整形树木、绿丛植坛等园林形式。这些宫苑后来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

  江浙文人山水园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见江南园林、扬州名园、苏州名园)。这些园林都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创作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1840年战争后,长期以私园为主的中国园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公园的出现。伴随着科学与民主思想的逐渐传播,西方造园艺术理论传入中国,把园林作为科学、为公众服务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起,一些大学如苏州工专建筑科、金陵大学园艺科、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科、浙江大学园艺科等陆续开设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之类的课程。1928年曾成立中国造园学会。

  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并在租界建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需要,并长期不准普通中国人进入。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滩公园(图2,1868年后称黄浦公园),虹口公园(1900),法国公园(1908,又名顾家宅公园,现复兴公园);天津的英国公园(1887,现解放公园),法国公园(1917,现中山公园)等。1926年,迫于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压力,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内定将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后于1928年付诸实施。

  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第一个真正的公园是时任黑龙江将军的程福全(后来曾任南京临时革命政府内务部长)所建设的齐齐哈尔龙沙公园(1897),其后有无锡商绅集资建设的城中公园(1906,图3)。此外,1906年北京农事试验场(现北京动物园一带)附设公园,1910年成都建立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1911年上海青浦县(现青浦区)将曲水园改为公园,皆为当地政府所开办。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皇家园林和庙坛陆续开放作为公园使用。1912年开放城南公园(先农坛),1914年开放中央公园(社稷坛,现中山公园),1924年开放颐和园,1925年开放北海公园。许多城市(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也陆续建立公园,如广州的中央公园(1918,现人民公园)和黄花岗公园(1918,图4),重庆的中央公园(1926,现人民公园)等。建于1926~1929年的南京中山陵,其建筑为吕彦直设计,园林为章守玉设计,气势恢宏,是近代园林的优秀代表作。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整理恢复和新建扩建了各类城市公园。有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两类;按公园性质来分,有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等)、街道公园等。中国现代公园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展示当地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与精神文明风貌的橱窗。至2006年末博鱼体育,全国城市公园6 908个,面积208 056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8.3平方米。许多城市建设了较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使公园绿地按服务半径有了合理均衡的分布,方便了市民游憩生活。

  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全国各城市以恢复整理旧有公园和改造、开放私园为主,很少新建公园。②1953~1978年,全国各城市向苏联学习,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工程建设,大量建造新公园。一度强调普遍绿化、重点美化和园林结合生产,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现象。③从1978年特别是1979年开始,全国各城市的公园建设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起步,建设速度普遍加快。并呈现风格多元化特点。

  在园林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上,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引入的苏联城市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理论,对中国现代公园建设影响很大博鱼体育。当时规划建设的公园在设计上一般都讲究功能分区,注重安排集体性、政策性的群众活动和文体娱乐内容,如北京的陶然亭公园和哈尔滨的文化公园。1960年后,中国园林学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公园规划理论。1980年以来,中国的公园建设理论研究有较大进展,从过去仅注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而逐步转向注重发扬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强调公园艺术内容和形式的主体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的造园家结合功能要求,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点、景线和景区的布局结构关系博鱼体育,创作出一批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图5)。

  中国现代公园在园景创作手法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逐步有所创新。在许多方面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艺术传统得到了发扬。绝大多数新建公园都要取自然山水园的形式,构景主体是山水,因山就水布置亭榭堂屋、花草树木,使之相互协调地构成切合自然的游憩生活境域。就植物造景而言,对植物题材的运用,如同对山水的处理一样,首先通过对植物形态和生态习性的认识所激发的审美情感来表现植物的个性特征,其次是注意种植位置。西方园林中的一些植物造景手法(如缓坡草坪、专类花园、几何图案式植篱等)也得到运用,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就园林建筑而言,力求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注意建筑类型与山水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并主要采取了民族形式的造型。在空间构图、比例尺度和结构工艺上,也引用了现代建筑的艺术手法、材料和施工技术,出现了大批神似传统形式的现代园林建筑,例如杭州曲院风荷公园和桂林芦笛岩公园。此外,中国园林中注重文学情趣和哲理意义的传统,也在现代公园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所体现。公园中多数景点、景区都根据设计构思和观赏效果的统一来命名,主要园林建筑常配有诗词楹联或题匾,例如芜湖翠明园和广州兰圃。

  中国现代公园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方风格,如北京、岭南、川西、安徽、闽南、上海等地。这些风格的形成,既是源于地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也是造园家主观创作意识与公园的功能和艺术相互交融的结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电话:400-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23 博鱼体育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1061847号-1